人民日报:西安市基本形成15分钟绿色交通便民服务圈

起床、洗漱、整理衣装,5时40分,30岁的公交车驾驶员屈晓磊同往常一样,出门开上自己的新能源车,直奔陕西省西安市航天基地公交枢纽站。公交场站里,停着他每天驾驶的网约公交“捷巴士”。这辆巴士长5.6米,设9座,“身型”小巧。与一般公交车不同,“捷巴士”采取乘客手机预约、车辆“随叫随到”、路线“私人定制”的运营模式。

仔细检查过车况后,屈晓磊驾驶巴士来到自己负责的首发区域——神舟大道地铁站旁。“叮咚!”7时刚过,手机响起接单成功提示音,不一会儿,地铁口走出两位乘客,径直上了巴士。

“这几天降温,地铁、公交无缝对接,没挨冻,真方便!”乘客刘娟裹得严实,“在地铁上,我提前填写了预约信息,票价3元,一出站,就看见公交车在候着了。”

西安航天基地东长安街以南区域属新建设、新开发区域,入驻了不少产业园和大企业,但城市固定公交线路尚未覆盖。2022年4月,西安首个“捷巴士”试点服务区域在这里落地。

屈晓磊介绍,在这片13平方公里的运营区域内,目前共有12辆“捷巴士”、27个站点。“捷巴士”没有固定线路,根据乘客需求,定站不定线。“乘客通过微信小程序输入乘车点、目的地,平台就会自动分配给附近的‘捷巴士’,匹配最优线路。不出5分钟,我们就能赶过去。”屈晓磊说。

车窗外,天色渐亮。7时40分,屈晓磊迎来一天中最繁忙的“早高峰”时段。“在这片区域,绝大部分乘客是上班族,早晚忙碌,午间客流零散。”他曾算过一笔账:若配置固定线路公交,这片区域大约需要4条线、近百辆车。现在,仅需12辆“捷巴士”,即可“有客接单启运,无客熄火等待”。

“灵活、实惠、便捷,最重要的是绿色低碳。”屈晓磊说,得益于“地铁+捷巴士”的无缝衔接,区域内居民驾驶私家车上下班的越来越少,选择公共交通的越来越多,“我表哥就是这样,以前基本是开车去公司,现在‘地铁+捷巴士’,来回通勤时间反倒缩短1个小时。”

如今,西安“捷巴士”服务区域持续拓展,全市服务面积累计达23.5平方公里,涵盖77个产业园(写字楼)和18个住宅区,与5个地铁站接驳,工作日每天运送乘客2000余人次。

便捷的公交服务,不只“捷巴士”。西安开通20条“社区巴士”线路,每天为沿途243个社区的上万名居民提供地铁站和社区间的接驳服务;开通218条定制公交线路,累计运送乘客100余万人次……

中午,屈晓磊完成早班任务,下班回家。“现在我每天上下班,往返通勤50公里,全靠它。”屈晓磊走进停车场,指向自己的新能源车,“一周充一次电就行,充电很方便,90分钟充满,只需30块钱。”

去年10月发布的西安绿色出行指数2022年度报告显示,截至2022年底,西安市新能源汽车拥有量达25.98万辆,公共充电基础设施覆盖率达94.7%。

“新能源汽车能耗低、噪声小、动力足,驾驶感觉特别好。”屈晓磊说,绿色出行是大趋势,现在不光是他,身边人的出行方式都有大变化:以前出门首选开车的父亲,现在每天买菜往往选择步行,绿色出行的同时,活动了筋骨;母亲每天上班,在家门口坐“社区巴士”,直达地铁口;女朋友周末约他骑共享单车,徜徉在大街小巷……

点滴“小家故事”,汇成“大城图景”。2023年9月,交通运输部评选出13个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和绿色出行典型案例,西安“探索公交多元化服务,打造高品质公交服务体系”榜上有名。

目前,西安轨道交通已开通运营9条地铁线路,日均客运量354.6万人次,客流强度居全国前列;主城区8289辆公交车全部更换为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,绿色公交车比率达100%


“织密立体‘交通网’,城市绿色出行驶上‘快车道’。”西安市交通运输局党组书记、局长马胜利介绍,西安15分钟绿色交通便民服务圈已基本形成,全市投入共享单车29万辆、公共自行车7.9万辆,日均骑行量达70万人次,实现慢行交通与公共交通无缝衔接,构建起“地铁+公交+慢行”一体化公共交通体系。